查看原文
其他

在霍博肯:消费、果腹、以及小城生活 | 三明治

密斯赵 三明治 2021-02-01




文|密斯赵


“航行于此困境”与“经受风雨考验”


2020年,3月10日左右,热衷网购的我收到了比往日更多的来自各个品牌的邮件。它们与平时或规范或奇巧的促销邮件有所不同:

 

“对顾客和员工的爱,是我们做每件事的初衷。您的安全、舒适和健康是我们的最高考量。”(Bergdorf Goodman)

 

“现在我们都认识到了新冠病毒的严重性,可能也都已为它所引发的焦虑感到精疲力尽。我们不愿再加重你的压力,但想告诉你,在Ref,我们是如何应对的。”(Reformation)

 

“我们知道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段难熬的时光,对所有人来说,这都是史无前例的。在我们调整并适应这个新的迅速变化的‘情景’ (注:原文是landscape)的同时,我们也在全力采取措施,把顾客和我们的团队放在第一位。”(Everlane)

 

这些语气、基调、用词都不甚相同的邮件告诉我两件事:一、美国终于接受了新冠病毒已大肆传播的事实,各公司均开始应对;二、身为通讯经理,我也要尽快起草本公司的公告了。

 

我和先生租住的公寓,位于新泽西州的霍博肯市。这场全球大流行的瘟疫,从许多难以预想的层面改变著我们的生活。譬如我从未想过有朝一日,几乎所有公司都要同时围绕同一个主题发布声明。我把被自动分类到“促销”类别的邮件抢救回来,一封一封点开,体会不同品牌在内容一致的邮件中,如何与自己独特的“公司价值观”结合,又如何与其它定位相似的公司区分开。

 

奢侈品百货公司老大Bergdorf Goodman,使用了最经典官方的语言,与它相近的还有轻奢品牌Sisley, Equipment等。而一批小众又在生产方式上进行革新的品牌,则用更“接地气”的语言“说人话”。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环保品牌Reformation在邮件结尾问读者:“我们不确定自己在此时应该说些什么?你想听什么呢?依然想要收到新品信息吗?还是希望我们暂停一段时间?请告诉我们。” 以定价流程全透明赢得客户的品牌Everlane则在门店暂停营业的邮件中讲明:“暂停营业期间,我们将对销售团队照常支薪”。

 

不同之外也有相似。不论快消品牌、金融业界、还是高等院校,邮件里最常见的表达就是“我们必将航行于此困境”(注:原文为we will navigate this challenging period)。疫情严重,还有哪个动词比“导航”更贴切呢?我们不知是否有能力战胜,甚至无法保证可以安然度过。另一个表达则是“经受风雨”(注:原文为weather this storm)。破釜沉舟,慢慢挨。

 

最初几天的措手不及过去,各品牌调整了“营销”策略:Reformation开始推送“好消息”——“动物救援中心的狗狗都被领光了!”,“社交隔离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对抗气候变化!”;Everlane的邮件更新里,附上了团队人员视频会议的合影——“我们在一起!”;Sézane的促销活动叫“睡衣禁止”,“为自己打扮,让心情好一点”;Urban Outfitters的促销邮件主打“玩具和游戏”,比如三十年前流行的“电子宠物”和可以在卫生间玩的“迷你高尔夫”,邮件标题是“在家才不无聊呢”。

 

被消费主义裹挟的我从这些邮件里得到了一种奇怪的安慰。我知道他们依然在努力“做生意”,他们也知道我们知道。但大灾当前,他们似乎制造出了一个个“共同体”,而我在其中有意识地沉醉。这并不是由最终目的“消费”而带来的满足,而是与灾难前的“常态”联结而触发的惯性愉悦。

 

ClassPass(收取月费提供同城健身房使用服务的APP)发来一封长邮,受疫情影响,所有用户账号将被暂停,无需续缴月费,并开始提供健身视频供用户使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推出了“周二益智问答”,古根海姆博物馆开启线上参观……

 

前天,我收到了Aritzia的邮件,问候之后,黑体字划了重点:

 

“‘感谢有你’促销活动已筹集美金四百四十万元,所有款项将被存入抚恤基金,用来支持我们的员工及家庭。直到今天,我们没有因为新冠病毒疫情裁员或强令员工‘休假’。谢谢你们。”

 

我们航行于此困境,愿能承受风雨的考验。




小城生活

 

之所以选择住在霍博肯市,因为这是在曼哈顿中城工作的我和在新泽西某大学任教的先生工作地址的中间点,离我略近些。从这里到中城,开车20分钟,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则要40分钟。由于离纽约只有一河之距,许多霍博肯居民都通勤于曼哈顿,从事金融、法律等白领行业。

 

霍博肯是个很小的城市,人口五万多。市里有一大片河滨公园,河对岸就是曼哈顿,很有九十年代亚洲镜头下纽约的老派“大都市”感;另有一条主街,街上有各式餐厅、商店,比如眼镜潮牌Warby Parker,“文艺女青年长大后穿什么”的品牌Anthropologie等,以及精品店,符合中产阶级消费水平。

 

关于霍博肯,基本就是这样了。对于生活在纽约文化多样丰富的上西区多年的我和先生来说,它乏善可陈,以至于每次有朋友问起,霍博肯怎么样?我俩都会语塞。我每个工作日都要往返纽约,朋友、娱乐生活也大都在纽约,霍博肯于我,是回家睡觉的地方。先生说我们既享受了彼此都难以放弃的城市便利,又有郊区美国人的自由(有车),我不否认。他对社区的关心,比我强些,会上Reddit的霍博肯板,也关注了本市流量博主“霍博肯女孩”。

 

我从来没有兴趣认识什么“霍博肯女孩”。与纽约比起来,霍博肯的咖啡馆、餐厅、商店,都不过是不甚高明的模仿。我一直意识到自己作为“都市女孩”的骄傲和闭塞(韩裔的先生告诉我,韩语里有特定词汇,“首尔村农”,形容在大都市长大因而对都市以外生活一无所知的人),它蒙蔽了我,让我很难看向圈子以外。

 

我是因为疫情关注才“霍博肯女孩”的,又因为她的宣传,订阅了本市短信更新。本市更新开始得早,信息很多。

 

3月中,市长巴拉宣布全市开始自我隔离。我市成为最早制定并推行自我隔离的东海岸城市。

 

3月17日,市长在短信中说,“现在是时候问自己,如果我们所在的地方将如意大利一样承受苦难,我们现在尽全力采取措施阻止病毒传播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在霍博肯,我们要开始施行一项新的隔离政策——全员在一英里内自我隔离。”

 

3月18日,市长通告,本市几个大型超市为长者、孕妇、残障人士等最容易受到感染的群体安排了指定购物时间。

……

 

3月28日,由于新泽西运输公司调整了巴士时间,将最早一班巴士从5点改为6点,影响部分医务人员上班,市政府立即与之商议,当天为他们增加了6点的班次。

 

3月29日,经过与医学专家的讨论,市长决定关闭市内所有公园。他写道,“上周,我还和我八岁的儿子在公园玩飞盘。我知道他(听到这个决定)不会开心,我会尽力向他和他的朋友解释。为了保护我们的居民和最脆弱的人群,这是我们,作为一个社群,所需要做的牺牲。我知道这很难,特别是对有孩子的家庭而言。我完全理解。但是记住,当这一切结束,这个小小的牺牲很有可能拯救了你的孩子、父母、祖父母、邻居。”

 

从我订阅短信起,市长天天发布新增案例,新供使用的检测中心,收到的款项以及防护用品。除此之外,还有对Airbnb的暂时禁令、对中小企业的赞助、流浪者中心的食物发放、家庭暴力支援热线……各个领域,不一而足。“霍博肯女孩”则分享“在家可做的25件事Bingo”,“疫情也不能阻挡的结婚新人(当然,他们遵守了社交隔离政策)”,“为流浪者提供食物的匿名居民”,“装扮成恐龙在医院门口三米外为医务人员加油的人们”……

 

为了让爸妈了解我所在的社区,我搜索他们所在城市的信息,试图为他们建立一个参考系。北京市人口,2100万;海淀区,330万;就连我家所在的街道,都有17万人。这个五万多人口的小城与他们熟悉的生活相差太远。无论我费多少口舌,在强大的亲友团“轰炸”之下,他们也许依然无法相信,我和先生出门运动是正常的,在路上也未必会和人擦身而过;我们确实身在疫区,疫情严重,但这里并不是“公众号”描述中那地狱般的世界。

 

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个小小的,几乎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的城市的暖意。虽然没有纽约的紧张和活力,但这里有另一种可能,小而可控,忧虑被听到,问题被解决。




当买菜成为生活的几近全部

 

3月5日,公司启动了全员远程办公预案。6日,最后一天到公司上班,同事们都有种“占到小便宜”的轻松。下班后,我看到9日是个24度的好天气,还和同事商量要不要偷跑去中央公园野餐。

 

9日早上,远程办公第一天,有点兴奋,我从卧室走到客厅,大喊:“我上班啦!”中午先生去买菜,“不小心夸张了点”,买了两个星期存量的罐头食品,把橱柜变成了安迪沃荷展。那天下午,我没有去中央公园,但是和先生散步到哈德逊河边。树上还是光秃秃的,可风里已经没有了冬天的凛冽。初春的纽约,和同纬度的北京有说不清的相似,并不是好天气,却有儿时的怀旧氛围。

 

10日,先生去学校上课,停课的通知下来了。他平时搭乘的人满为患的火车变成了“僵尸”列车,“三月被取消了!”

 

12日晚,我们开车去家附近的FreshGoGo自取点,拿我在华人生鲜食品电商上订购的食物。等待时收到短信提醒,“您的订单中缺货:鸡胸肉一份,我们已将费用$7.99退回至信用卡”。于是去本地超市补货,没想到许多食品架都空了,意粉、番茄酱、芝士、罐头、冷冻蔬菜,这些最常见的美国家庭日常料理食材全部售罄,肉类柜台里,鸡、牛、鱼、羊也都空了,只剩下大块的猪肉和排骨——这是美国人比较不在行的食材。

 

那是我首次感到恐慌。虽然我理性地对自己说,这是晚上,经过了一天的“扫荡”,食物肯定所剩无几,超市会补货的。先生也自嘲说美国人真是可怜,抢购的都是最乏味的食材。但我从来没有身处货架全空的超市的经验,那灾难片式的萧索,超市员工的懒散,寥寥顾客的步履匆匆,太过陌生。拍相片发给微信好友的时候,手微微发抖。

 

我充分肯定了先生备灾备难工作的及时,并从那天起,制定买菜计划。先在笔记本上写下下一星期的晚饭安排:周一是肉+青椒,圆白菜;周二是虾,A菜;周三是排骨,菜花……然后是最关键的,买。

 

FreshGoGo原本是大纽约区华人的救命稻草,但现在,原本提前一周的送货预约要提前到半个月以上。没有做好心理准备而错过两周菜的我,因此哭了鼻子。坦白说,倒不是担心焦虑,反而是一种不甚“政治正确”的女性愧疚。平日里自诩女权的我,在灾难面前,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忽然压上身,我责怪自己没有替家里储备足够的粮食蔬菜,没有尽到“女主人”的义务。虽然比我更女权的先生多加宽慰表示共同分担,我仍为此难过了好几天。

 

FreshGoGo指望不上,亚马逊的生鲜服务送货日期早就不见踪影,我们只得时时刻刻刷新亚马逊与Wholefoods合作的送菜服务,祈求上天垂怜。但添加进购物车的食品常常缺货,网站并不会提醒,于是好不容易刷出了送货时间,又要手忙脚乱重新补货,仅有的两次成功都像在打仗。

 

我最“左派”的朋友也开始通过电商订购蔬菜了,她真心对我告解,想到只是因为不想去超市就增加别人的风险,十分过意不去。先生也有类似的感言,对亚马逊一线工人罢工表示了绝对支持。

 

既然米和菜都要省著用,我“突然”发现,粥比饭省米。终于理解被奶奶带大的我和长辈们说起“我爱喝粥”时他们心照不宣的窃笑——原来那是一种食物匮乏年代的“偏爱”。一颗圆白菜,本来只能炒两次,被我分成三份,切成丝(而不是块)搭配鸡蛋。猪肉也分成三份,最大的一份切块、用来炖肉,中间一份切片炒,最小的一份切丝。

 

我和先生的朋友们分散在北美各地。“云”相聚的时候,最先问起的都是“家里有菜吗?厕纸够不够?”疫情对朋友们的影响,比意料中更快地来临了——创业的朋友几星期没有开张,她住在纽约典型的小公寓,冰箱只有家用打印机大小且不带冰柜,想要囤货都没办法;做会议销售的朋友已降薪10%,他担心被裁员,本来筹备中的婚礼延期了;也有朋友历经几年拿到了赴美工作签证,却又被“封锁”在外。可大家聊著聊著,又聊回了在看的电视剧和在读的小说。

 

Wholefoods动辄缺货的运送无法支持,FreshGoGo又连续几天发来信息,从“您的订单中缺货:小里脊肉一份,我们已将费用$4.29退回至信用卡”,到肥牛、排骨、鱼片再到指著续命的15磅大米,我们终于决定,戴上KF94、一次性手套、和护目镜,开车去大华超市。

 

大华,顾名思义是华人超市,装备再夸张料也不会有被“歧视”的危险。我们十点到,队伍已经从门口绕了整圈停车场再回来。人人佩戴口罩,一半以上戴了手套,相距三米。队伍里有零星几个欧美面孔,大部分是华人。有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子,穿了丝质低胸长裙,薄毛衣,头发和妆容都细心整理过了,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但我挺理解她,出次门不容易,何况是和男朋友。

 

我们到得不算晚,一个小时后进到超市。食用油似乎空了,大部分货品还很齐全。与美国超市不同,不愧是华人,最先缺的最美味。猪肉柜里,肉块和大排骨还满满的,小排只剩一盒;酱油还有很多,但金牌生抽只剩四瓶。我们为了节省时间,分头行动,一股脑往购物车里填。先生对中餐不熟悉,只能领取具体指令,“两个番茄、四个土豆”之类,拿回来的还常常是一看就没熟的番茄和歪瓜裂枣不好削皮的土豆。关键时刻,我也就按捺住了自己的小姐脾气。

 

回到家,我把买到的肉和菜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安排了整个四月的菜单。这几天总是忍不住打开冰箱,用眼睛清点食材、在心里盘算。从来不计油米的我,了解到了守财奴的幸福。




复工在即,生活将会怎样

 

4月就这样不甘地过去,昨天出门散步,樱花、梨花、玉兰开得正好。我们去年夏天才搬来,一直猜想这里的春天会是怎样,没想到如此争艳。几户人家的窗台上有猫,东张西望。我和猫对视,彼此了然。有小孩在阳台上吹泡泡。美国不是意大利西班牙般以浪漫闻名的国度,我无缘阳台音乐会,不过自3月中开始,每晚7点,本市也跟上了纽约的脚步,为医务人员呐喊祝福,感谢他们的无畏付出。

 

先生学校的春假结束,开始远程授课了。他说他的一些教授朋友纷纷对学生“手下留情”,抗疫要紧,而学习似乎成了件得过且过的事。可他觉得,在这种时候,给学生一些常态才更难得,让他们知道,还有事情是不变的。我也同意。在这足不出户的日子里,读书,难道不是我们为数不多的还能做的幸福之事吗?

 

每周二和周五,先生都在我隔壁的书桌讲课,他和学生们讨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南北韩对后殖民主义的不同想象,浪漫主义诗人面临的创作与革命的困境。我听到他笑著对年轻的男孩说,“哈哈,看来你是现代主义的拥趸”,又安慰未能完成功课而哭泣的中年妈妈,“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大家都从你的发言中获益良多”,感到很安心。

 

已是五月底,我的好几个朋友怀疑自己感染病毒且自愈了。他们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的症状,说已经康复,欢迎大家共享抗体,不用谢。先生也有朋友确诊,她是两个小孩的妈妈,病了12天才好,一家四口对着镜头相拥微笑。

 

公司发了通知,远程办公延长到6月中。疫情高峰过去,霍博肯市已近十天没有新增案例了。上周母亲节,我们驱车两小时看望了几个月未见的公公婆婆,婆婆为野餐准备了紫菜包饭,又打包了一大箱小菜——鱼饼、青菜、核桃炒海鱼、大酱汤以及泡菜,给我们带回家。阳光大好的周末,大家憋不住了,公园里、街道上,小孩依然哭闹、年轻人照常说笑。这个春天仿佛和上个春天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公园几天前才重新开放,街道是特别为行人活动而设置的步行道。

 

复工将至,可我们的生活将变成什么样呢?我放不下的“最美的风景是人”的纽约,一年几度“必需”的国际旅行,如果它们都将不复从前。

 

但人总会在变化了的生活中找到一些如常。抓住它。






大流行病下,生活的幻象逐渐退去





近期三明治写作课程



用文字放一场烟花,一起度过五彩缤纷的初夏吧!
6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